<nav id="drved"><listing id="drved"><meter id="drved"></meter></listing></nav>

<nav id="drved"></nav>
      <wbr id="drved"><source id="drved"></source></wbr>
      <sub id="drved"><table id="drved"><small id="drved"></small></table></sub>
      1. 【光明日报】岳音:“德艺双馨”的文化源流

        作者:岳音 发表日期:2021年12月27日 17:12  点击:[]

        12月24日,《光明日报》06版刊发我校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岳音的文章《“德艺双馨”的文化源流》,全文如下:

        在先秦时期,“德”与“馨”相属而出,并非偶见。如《尚书·周书》: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?!闭嬲芄簧⒎⒊雠ㄓ粝闫牟皇鞘蝠?,而是人的美德?!豆铩ぶ苡铩罚骸捌涞伦阋哉哑滠跋??!币馑际侵敢桓鋈顺绺叩牡滦凶阋匀萌嗣歉惺艿剿⒎⒊隼吹拿篮梅枷?。这也被认为是“德艺双馨”最早的出处。

        德,《说文》:“外得于人,内得于己也?!弊畛S玫囊庖逯傅赖?、品行、节操。馨,《说文》:“香之远闻者也?!北疽逦⒉己茉兜南闫??!暗乱账啊笔切稳菀桓鋈说牡滦泻图家斩挤浅S判?,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,一般用来形容从事文艺工作的人。

        “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的人生哲理

        许慎《说文》:“德,外得于人,内得于己也?!倍斡癫米ⅲ骸澳诘糜诩?,谓身心所自得也。外得于人,谓惠泽使人得之也?!笨子贝锸瑁骸暗抡?,得也。谓内得于心,外得于物。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德是行之未发者也,而德在于心不可闻见?!庇纱丝杉?,“德”蕴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,缺一不可。首先,“在心为德”“内得于己”,“德”是先天就存在于人类个体心灵的东西,此所谓“性本善也”;其次,“德”必须“外得于人”“施之为行”,惠泽于他人和社会,才能够最终完成“德”。道德作为人类漫长演变进化过程里逐渐形成的“人之为人”的人性存在物,必须依靠后天的不断认知、修养和践行,“施之于物”,惠及他人、社会和国家,才能最终得以成功实现?!吨芤住で罚骸熬右猿傻挛??!薄吨芤住だぁ罚骸熬右院竦略匚??!贝佣纬闪酥泄澄幕肮薜虏恍?,人无德不立”的主流价值观,一直影响至今。

        《周易·系辞》: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?!比衔绻挥懈呱械牡赖滦扪魑辛χС?,即使一时身居高位,将来也一定会有祸殃降临。这既是一种经验总结,更是对做人重德、敬德、修德、蓄德、传德才能避祸去灾的理性把握,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人做人行事、为艺践德的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观。

        周代最早提出了“以德配天”的思想。周公接受了夏、商两代“失德”灭亡的教训,认为上天是神明的,它只垂青于有德之人,唯有重德、敬德、修德、蓄德、传德,才能够真正得到上天的护佑?!渡惺椤げ讨僦罚骸盎侍煳耷?,惟德是辅?!币馑际侵干咸旃匏?,只帮助品德高尚的人。从古至今,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而自食恶果的比比皆是,其中不乏从事文艺之人,教训不可谓不惨痛,古人关于德的训诫不可谓不深刻。

        “以乐育人”“寓教于乐”的文艺功能

        文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,包括审美作用、认知作用、精神作用、教育作用、娱乐作用、思想作用等,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?!独旨恰だ窒蟆罚骸袄终?,德之华也?!比衔袄帧笔侨死嗌缁岬赖履鄣挠⒒??!独旨恰だ直尽罚骸袄终?,与伦理通者也?!鼻康髁恕袄帧钡谋局誓诤肷缁崧桌淼赖碌哪谠诰袷且恢潞拖嗤ǖ??!袄帧比绻鄙佟暗隆钡哪诤统性?,只剩下单纯外在形式的感性美,就失去了摄人魂魄的灵魂。只有当“乐”反映、体现和承载了“德”的内涵,才能够具有感染人心、净化心灵、陶冶情操的力量。由此确立了“以乐育人”“以乐传教”“寓教于乐”的传统文化教化模式,明确了道德修养与审美娱乐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,“艺”的感性体验与“德”的精神境界实现了有机统一。

        “德艺双馨”蕴含着文艺功能的深刻内涵。首先,“艺”的重要功能就是用艺术化、审美化的手段,表现“德”、褒扬“德”,突出强调了道德思想在艺术表现中的灵魂作用;其次,为艺者是“艺”的创造者、表现者,一方面要用精湛的技艺体现道德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;另一方面,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身体力行,率先垂范,践行和体现“德”的内涵要求,真正做到知行合一,为人榜样,达到“人”与“艺”功能作用的高度融合,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“闻乐识德”“以乐传教”“寓教于乐”的功能作用?!暗乱账啊蔽幕帐踝⑷肓松羁痰牡赖录壑等∠?,体现了从艺者的高尚道德人格境界,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“艺”与“德”辩证统一的道德审美观。

        “进德修业”“文以载道”的主流价值观

      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“道”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,“德”是人类社会涵养践行“道”的自觉行为,是遵循“道”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体现?!独窦恰だ裨恕罚骸按蟮乐幸?,天下为公?!比衔死嗌缁嵩诵蟹⒄沟母竟媛?,就是天下的事物是全体人们共享共有的。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,而忽视或摒弃其他人的基本利益。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,也是人类社会尊“道”贵“德”,实现长远发展的真谛。唯有秉持“天下为公”的理念,才能实现共同和谐发展;反之,即如《管子·心术》所言:“私者,乱天下者也?!薄渡叹椤ば奕ā罚骸肮街?,存亡之本?!鄙羁滩隽斯叵倒倚送?、人生事业成败的根本。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,所作所为要符合集体利益。所以传统文化推崇为政以德,为人以德,为艺以德,只有秉持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,才能“修己安人”“德行天下”“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”。

       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?!吨芤住分卸啻翁岬健俺绲鹿阋怠薄敖滦抟怠??!蹲蟠は骞哪辍罚骸疤嫌辛⒌?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?!卑咽鞯铝⑿凶魑叭恍唷钡耐返却笫??!堵塾铩な龆罚骸爸居诘?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?!本右非笳胬泶蟮?,行为处事依据道德,内心具有仁爱情怀,游习六艺陶冶情操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?!碧逑至俗髡咭缘伦岳乃枷?,是历代中国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。

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精神境界的理念,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道德人格,形成了“文以载道”“德化万物”的主流价值观。这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“艺德观”,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。(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)

        报道链接:https://news.gmw.cn/2021-12/24/content_35402759.htm

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快三计划推荐